目录:
1.近10天的时政新闻及评论
2.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
3.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2022
4.近10天的时政新闻演讲稿
5.近10天的时政新闻2021
6.近10天的时政新闻300字
7.近10天的时政新闻100字
8.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200字
9.近10天的时政新闻2020年10月
10.近10天的时政新闻视频
1.近10天的时政新闻及评论
11月14日,本报明星编辑、明星记者走进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与新闻专业的学生座谈,畅聊采访心得,讲述采访新闻经历和编辑版面心得,受到了学校和大学生们的欢迎,两所学校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2.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
近期,本报计划成立新闻专业社会实践基地,为辽沈地区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辽宁大学:新闻是“走”出来的 ,“明天”学生也将走进报社
3.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2022
华商晨报明星编辑记者走进辽宁大学和学生交流 在辽宁大学的座谈会上,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志安表示:“今天高校与报社媒体记者欢聚一堂,我认为意义深远”杨志安表示:“这次,我们把人才培养与媒体结合,新闻宣传学院与省委宣传部门对建,也是省级唯一一所人才培养机构,担任人才培养的任务。
4.近10天的时政新闻演讲稿
意识形态史极端重要,要把意识形态摆在非常高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都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华商晨报社的明星编辑记者走进校园,是新闻学院学生向他们学习的一次好机会”杨志安说,“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将影响其生命力。
5.近10天的时政新闻2021
由此,我们的新闻传播学院一定要与报社媒体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新闻写作的要领,包括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杨志安提到,“我们可以在共同执行目标方面走得更远今天是明星记者走进大学,明天辽大新闻传媒学院大学生可走进报社,还可以一起搞活动,弘扬正能量。
6.近10天的时政新闻300字
”杨志安说:“我深知新闻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做出来的,如果离开了实际,作品将失去生命力,所以今天明星编辑记者走进大学意义非凡愿新闻媒体与我们辽大师生共同走进彼此心里”沈阳师范大学:媒体人走进高校 打通学界与业界壁垒。
7.近10天的时政新闻100字
华商晨报明星编辑记者走进沈阳师范大学和学生交流 在沈阳师范大学的座谈会上,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崔桂武首先对华商晨报明星编辑、明星记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崔桂武说,在记者节后,华商晨报编辑记者就走进了大学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线新闻采编经验,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8.近10天的时政新闻摘抄200字
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将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人才,对于学校提升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学校将充分利用辽沈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优势资源,推进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行业管理和业界实践的有机对接和深度融合。
9.近10天的时政新闻2020年10月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庆勇在讲话时表示,欢迎华商晨报明星编辑、明星记者能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们送上一堂新闻实践课程媒体人走进高校,打通学界与业界的壁垒,走到学生身边,走进新闻教学的课堂,新闻专业的教师也要到媒体中去进行实践锻炼,从教育引导上,打破界限。
10.近10天的时政新闻视频
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要和业界发展、需求对接借助这次编辑记者进校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记者编辑有个充分的交流,一线编辑记者会给予学生清晰的发展路线,希望学生成为未来辽沈地区新闻行业的主力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对面交流之余能有延伸的发展。
华商晨报社副总编辑冯勇表示,华商晨报希望能引入两所大学的优秀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闻采访知识,更好地融入新闻职业理念华商晨报愿意为两所大学的新闻专业学生提供平台,增进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发掘新闻人才,并计划成立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辽沈地区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
座谈“晨报明星”进高校 大学生忙“采访”记心得 “如何才能让受访者接受采访?”“心中把握着什么尺寸才能客观报道?”“在学校内练习采写新闻怎么才能写得生动有趣?”…… 今日,华商晨报第十届明星编辑、记者:时政新闻部刘桐、民生新闻部赵威、专刊部龚文武、编报部傅遥、编报部江川、新媒体直播部李艳兵,入围明星记者编辑:时政新闻部闻英奇、民生新闻部蔡敏强、编报部信洪扬、编报部王巍,这10位“晨报明星”在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校园内与在校的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们进行妙语连珠的座谈交流,讲述不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两场座谈会气氛活跃一再延时 今日上午、下午,华商晨报的十位明星编辑、记者分别走入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他们分别与该校新闻相关专业的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畅谈新闻采访、编辑的体会 两场交流座谈会预先安排了两个小时的充足时间进行演讲和交流互动,但是因为现场气氛太活跃,最终两场活动不得不延长近一个小时的交流时间。
这10位“晨报明星”的精彩演讲感染了现场的大学生,他们不时为“晨报明星”们精彩幽默的话语而鼓掌,并争相提出关于新闻工作的一些问题 在体会分享环节中,本报明星记者刘桐以如何采写新闻报道,积累寻找新闻素材和时政新闻分享心得体会;明星编辑江川从美学的角度介绍新闻版面如何美观设计,日常新闻版式编排,还举出艺术周刊封面版样分享体会;明星编辑李艳兵从一个新媒体小编一天的日常工作出发,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把握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分享多个本报“十万+”的新媒体成功案例。
随后,明星记者赵威以本报系列重磅新闻报道“最美野长城用水泥抹平”为新闻采访事例进行切入,讲述了自己扎实的采访过程,以及采访过程中蚊虫叮咬和与野蛇相搏斗的场景而记者闻英奇以远距离连线采访的事例,通过对大学生们提问式的交流,与聆听的大学生们互动交流。
“明星们”坦露心得 大学生们忙记“体会” “在校期间要多读、多想、多动笔,从而勤跑、多思,有内涵、有见解地采写新闻”“以情打动网友读者,从而引发网友们的转发,增加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媒体人眼中的‘队友’”……。
“晨报明星”们个个都是有备而来,他们特意提前查阅资料、寻找重磅新闻报道的版样,制作了PPT幻灯片,用实例与大学生分享自己是如何从大学生到小记者,再从小记者、编辑成长到明星编辑、记者的经历。
明星记者刘桐讲述了“两会”期间专访、观察报道等曲折辛苦的采访经过建议在校学生们要注重对社会上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现象有自己一定的见解等 明星编辑江川以美术编辑工作的视角,介绍了每晚工作从一团乱麻中理清顺序编排出美感的版面。
“未来,将会有很多的学生毕业后会接触到新媒体的工作在校期间就要多看看新媒体编排、采写,尤其是学习新媒体语言和采写特点”明星编辑李艳兵说到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事实上,任何新闻事件,即使剧情几经反转,但跌宕起伏的剧情终将回到真相的原点。
”明星记者赵威把暗访报道中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明星记者闻英奇介绍:“看似采访不到的新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加上巧妙的采访技巧,才能采写到不一样的新闻” 在交流过程中,华商晨报副总编辑冯勇还以曾经采访和平日审稿的体会,给同学们忠告“新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去理解新闻采写的本质”。
会场内的大学生们随着演讲者的机智幽默时而大笑,时而发出感叹,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明星”的“名言”看看未来“准新闻人”都问啥? 问题一:在学校内采写时政类的新闻,需要注意点啥?。
现在很多大学生采写的时政新闻都缺少可读性,也就是能把5个"W"讲清楚即可 而学生采写的校园新闻则缺少对关键人物的动作、表情的刻划描写也缺少一些人物专访、校园事件等故事性的采写问题二:如何才能让采访对象接受你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被采访对象不配合,甚至干脆拒绝采访的情况尤其是在突发性灾难新闻采访中,可以采取“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等方式,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这样就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此外,采访对象的一次拒绝不代表永远拒绝,可以分清时间、地点、场合和情怀,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采访 问题三:最近关注到“江歌案”在网上发酵,网上不同的声音针锋相对,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把握?。
如果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针锋相对的言论很多人都会迷茫这样就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是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这样的困扰也会逐步解开 要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新闻的职责是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不是像网上那样宣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今后采写这样的新闻要注重自己的态度和对事件的看法 问题四:我们总听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是如何在采写稿件中确保真实、准确?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尽量减少加入一些形容词、副词等词汇,尽量在报道中彰显出客观、公正。
同时,在稿件的采写过程中,不能说过头话,只能用新闻语言来表述 问题五:如何制作报纸版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报纸在后期制作视觉传达中,经过对报纸的折叠后确定最有效的视觉传达方式。
然后需要对稿件进行分析,找出今天最核心的卖点新闻,进行集式化包装 最后也就是需要对标题进行精炼,寻找到打动人、吸引眼球、引发阅读兴趣的标题座谈后“准新闻人”都有啥感受? 我在学校就运营校报“光影故事”的微信公众号,通过与华商晨报明星编辑、记者们的交流座谈后收获颇丰,能够让我从自己摸索尝试操作以外,得到系统专业的新媒体制作讲解。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通过交流对我来说帮助还是很大,因为我之后也想从事新闻行业,通过交流打破了我之前对于报社和新闻的一些固定印象,对今后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加深了了解新闻理想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话题,而是在每天脚踏实地的工作中逐渐实现。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翁待君 经过与明星编辑、记者的互动交流和点评,我明白了新闻这一学科的特殊实践性,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我感到新闻学的充实——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于晴。
来源: 华商晨报主任记者 闻英奇 刘桐 记者 蔡敏强编辑: 阳阳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华商晨报征集新闻线索如果您遇到突发事、感人事、新奇事、烦恼事,都可以拨打华商晨报新闻热线——96128,或关注华商晨报官方微信——hscb02496128。
线索一经采用,有奖励哟!